烧制工艺不同 釉上彩(胎——釉——彩)又叫“炉彩”,指先把瓷坯烧成白釉或单色釉瓷,再对它们进行彩绘,最后再入窑低温烧制(入窑低温600—900℃),主要是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稳定性。
釉下彩是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釉下彩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
烧制次数不同。釉上彩要经过两次烧制,而釉下彩只需要一次烧成。(3)历史起源不同。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
但因属高温一次性烧成,烧成后彩与釉溶融,感觉上彩在釉中,因而又有人管叫它“釉中彩”。属于这种品种的有:青釉褐斑、白釉绿斑、天蓝釉红斑、褐彩、绿彩、黑绿彩、黑釉铁锈花、青白瓷褐斑等。
釉中彩--在流瓷砖表面上彩绘完毕后,表面全部覆盖一层玻璃体的釉衣,就像一般照片加盖了玻璃,另有一番风味。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人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
看上去绘画或图案有毛边现象者、瓷釉较薄者、绘画简练色彩单调而不够丰富者是釉下彩。在购买前,首先你可用手仔细触摸陶瓷餐具或工艺品的表面有无凸凹感。如果感觉到有凸凹感,并且用肉眼能看出图案、花色表面高低不平,手有摩擦感,据此可断定它就是釉上彩瓷器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釉的概念,它是陶瓷表面一层薄薄的玻璃质感透明层,赋予瓷器坚固耐用和易于清洁的特性。而彩则是指在陶瓷上进行的彩绘装饰。简单来说,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的区别在于彩绘的位置。
斗彩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彩绘工艺。斗彩,也被称为逗彩或打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瓷为蓝本,融合釉上五彩工艺的陶瓷装饰技法。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在同一器物上同时使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绘画和装饰。这种技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已开始发展。
斗彩是一种瓷器装饰技法,又称釉下彩。定义 斗彩,是通过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瓷器装饰技法。这种工艺是在坯体上先施以釉下彩的青花等色釉料,而后与其他彩色结合完成装饰的瓷器工艺技法。由于其丰富的色彩搭配和精巧细致的图案设计,使得斗彩瓷器独具魅力,成为中国瓷器艺术的珍品。
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在明成化年间斗彩瓷器的图案中,青花是主色。它是先用青花勾画好图案的轮廓线,釉上色彩按青花规定的范围内填入,或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画另一半。有些图案则干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来表现,其他色彩仅起点缀作用。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彩这一名词不见于明代的文献记载,而首先出自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南窑笔记》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创始于明代宣德年间,成熟于明代成化年间。其中,成化斗彩的成就最高。
釉下彩是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区别如下:1) 产生的年代不同: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外观特点:釉下彩的彩绘部分与陶瓷胎体紧密结合,具有耐磨和抗酸碱腐蚀的特性;釉上彩的彩绘层位于釉面之上,色彩更加鲜艳丰富。 制作步骤区别:釉下彩的制作步骤包括制胚、绘彩、上釉、烘烤;釉上彩的制作步骤包括制胚、上釉、绘彩、再次上釉、烧制。
釉下彩和釉上彩的怎么区别 从绘画原料上看,与釉上彩原料相比较,釉下彩绘的彩料蕴藏量十分丰富。从制造工艺上看,釉下彩绘瓷高温一次烧成,这样就使得工艺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便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数量。
1、所谓的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装点或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样的瓷器。釉里红对窑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出红色。
2、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
3、叫釉里红(underglazered)。它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4、釉里红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再在1350℃的还原气氛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5、原矿釉里红在阳光下发亮是因为圆框釉里红中铜离子含量很高,而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高温下铜离子会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
1、陶瓷彩绘的釉下彩要用的颜料:最早使用的是青花、釉里红,近年来又制成了红、黄、青、绿、黑、灰、褐等。釉上颜料只须经受600~800℃的温度,因而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此外,作为釉上彩饰的还有液体颜料,如金水等,是用金属与有机物化合成硫化香膏,再加有机溶剂制成。
2、釉下颜料是一种粉状高温颜料 , 要在 设计的器物画面上呈现色彩, 需经过 1 380~ C 左右的 高温烧制。釉下五彩颜料它以各种有色金属氧化物作发色 剂 ,如钴、铬、 . 金、铱等。
3、颜料:颜料也称色料或彩料,是以色基和熔剂或添加剂配制成的粉状有色陶瓷用装饰材料。如釉下颜料要经高温(1300℃以上)煅烧,要求较高的稳定性,但品种较少,最早使用的是青花、釉里红,近年来又制成了红、黄、青、绿、黑、灰、褐等。釉上颜料只须经受600~800℃的温度,因而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4、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5、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历史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赤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6、釉下彩使用色料在已成型的晾干的素胚上(半成品)绘制纹饰,然后罩以透明白色釉或其他前面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中彩则使用一种高温快烧陶瓷颜料(一种介乎釉上和釉下的所谓釉中彩颜料),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025°,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釉中彩也称高温快烧颜料。
关于陶瓷釉下绘画图案,以及陶瓷釉下装饰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